是語言發展比較慢還是語言障礙?常見迷思解惑
關於語言遲緩和語言障礙的常見迷思
首先,您必須了解有幾個關於語言遲緩和語言障礙的常見迷思,因為他們往往會導致誤解和延誤診斷。
第一個普遍的迷思是 ❌「所有語言遲緩的孩子在沒有治療介入的情況下會『追上』同儕。」雖然一些因環境因素導致語言遲緩的孩子,可能會在增加刺激和互動後追上同儕的發展,但研究顯示,許多語言遲緩的孩子,尤其是那些有遺傳或神經發展問題的孩子,會發展成發展性語言障礙(DLD)。根據Bishop(2006)的研究,許多語言發展較慢且沒有接受早期的孩子,其語言困難會持續到學齡期,通常會被診斷為DLD。
另一個迷思是❌「雙語會導致語言遲緩」❌「雙語的小孩本來說話就比較慢」。研究一致顯示,雙語兒童可能最初在兩種「各別」語言的發展上看似較慢,但總體詞彙量無異,且最終能夠在兩種語言上達到熟練,不會有持久的遲緩或障礙(Paradis, Genesee, & Crago, 2011)。雙語兒童應和與單語兒童達到相同的語言發展里程碑,不會比較慢(例如:1歲3個月還沒有單字、2歲還不會組合字詞⋯⋯)。
最後,還有一個常見的誤解是認為❌「DLD的孩子只是『懶惰』或『努力不夠』」。DLD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況,有其特定的潛在生理原因,受影響的孩子需要特別治療介入和支持來改善其語言技能。
語言遲緩和語言障礙的成因
在兒童語言障礙的領域,辨別由於環境刺激不足引起的語言遲緩和發展性語言障礙(DLD)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計劃至關重要。這兩種狀況在其原因、特徵和治療方法上有所不同。無論何種原因造成語言發展落後,都需要儘早協助評估和治療。以下是一些關鍵特徵及其相關研究的總結,用以幫助進行鑑別診斷。
環境刺激不足造成的語言遲緩
社會經濟背景:
來自低社會經濟背景的兒童可能因缺乏語言刺激和豐富的語言環境而出現語言遲緩。這些兒童通常在家庭中聽到的詞彙量較少,語言互動的質量也較低(Hoff, 2006; Hart & Risley, 1995)。
家庭語言互動:
父母與孩子互動的頻率和質量對兒童的語言發展有顯著影響。經常進行語言互動、閱讀和講故事的家庭環境能夠支持更好的語言發展(Tamis-LeMonda, Bornstein, & Baumwell, 2001; Snow, 1999)。
早期介入效果:
早期介入如提供更多的語言刺激和互動,能顯著提高因環境刺激不足造成的語言遲緩兒童的語言能力(Roberts & Kaiser, 2011)。
發展性語言障礙(DLD)
遺傳因素:
DLD通常具有遺傳成分。家庭中有語言障礙史的孩子更可能患有DLD(Bishop, 2006)。某些基因如FOXP2的變異與語言障礙有關(Vargha-Khadem et al., 2005)。
語言特徵:
DLD兒童在語音、語法、語意和語用方面可能出現持續且顯著的困難。他們在識別和發音、理解和使用句子結構以及正確使用詞彙方面存在困難(Leonard, 2014)。
神經生理差異:
研究顯示,DLD兒童在大腦結構和功能上可能存在差異,如左側顳葉的發育異常(Paul et al., 2003)。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也顯示,DLD兒童在語言處理過程中的大腦激活模式與正常兒童不同(Gauger, Lombardino, & Leonard, 1997)。
鑑別診斷建議
全面病史採集:
了解家庭的語言環境、社會經濟背景以及家庭語言障礙史。評估早期語言發展里程碑,如初次說話和句子使用的年齡。
正式專業語言評估:
透過專業語言治療師評估,來分析孩子各方面的語言能力,以鑑別是否為DLD或其他語言障礙並且需要儘早接受治療。
觀察與記錄:
在自然情境中觀察兒童的語言使用情況,特別關注語音、語法和語用的使用情況。
多學科評估:
結合聽力學、心理學和神經學的評估結果,全面了解兒童的語言發展狀況。
參考文獻
Bishop, D. V. M. (2006). What causes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in childre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5(5), 217-221.
Gauger, L. M., Lombardino, L. J., & Leonard, C. M. (1997). Brain morphology in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0(6), 1272-1284.
Hart, B., & Risley, T. R. (1995). Meaningful differences in the everyday experience of young American childre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Hoff, E. (2006). How social contexts support and shape languag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26(1), 55-88.
Leonard, L. B. (2014). Children with specific language impairment. MIT Press.
Paradis, J., Genesee, F., & Crago, M. B. (2011). Dual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disorders: A handbook on bilingualism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2nd e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Paul, R., Hernandez, R., Taylor, L., & Johnson, K. (2003). Narrative development in late talkers: Early school age.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6(3), 733-747.
Roberts, M. Y., & Kaiser, A. P. (2011). The effectiveness of parent-implemented language interventions: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20(3), 180-199.
Tamis-LeMonda, C. S., Bornstein, M. H., & Baumwell, L. (2001). Maternal responsivenes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of language milestones. Child Development, 72(3), 748-767.
Vargha-Khadem, F., Gadian, D. G., Copp, A., & Mishkin, M. (2005). FOXP2 and the neuroanatomy of speech and languag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2), 131-138.